当前位置:

拆迁之后 这些年……

龙俊华、秧鲜艳坐在自家阳台上商量事情,背景处的楼群,是和他家一样的安置房。

小区的停车坪上,停满了“前农民”们的私家车。

白色的墙体和良好绿化,构成了一幅城市常见生活区的和谐画面。

从龙俊华家6楼楼梯间的通风窗先外看去,是湘西职院的教学楼和正在修建的“学区房”。

在小冲安置区内,随处可见这样的文明标识标牌。

●文/图 吴 刚 田 静 梁 兵

对每一个家庭而言,只要面临拆迁,就一定是一件大事,大到可能改变人生轨迹。

关键在于,拆迁带来的改变,是不是朝着比既定轨迹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
湘西经开区历年来的发展,涉及到数以千计的农户拆迁,其中,龙凤社区属于较早拆迁的片区,至今已过五年。那么,拆迁之后,龙凤社区的“前农民”们,如何谋生,怎样生活,有何心态,过着什么样的日子?

8月10日,记者来到龙凤社区居民龙俊华的家中,试图从这个家庭的生活态中,管窥拆迁带来的种种改变。

1

大坡气象公园南坡,万溶江西岸,龙凤社区“小冲”安置区。

龙俊华的家,在安置区西南端,是一栋基座占地80平方米的白色外墙六层小楼。

站在六楼阳台上,被吉首市民称为“凤凰头”体育馆的湘西职院文体中心建筑群尽收眼底;从主卧的大窗向外看去,万溶江碧波荡漾,一栋栋带着脚手架和高大塔吊的在建楼房,屹立在河对岸的远方。

“我这栋房子,是2015年修的,按照当时经开区帮我们设计的图纸修的,二十多户连起来修,从外面看,像是一整座大楼,其实各开各的门,互不相通。”龙俊华说。

“外墙和立面的改造,是经开区帮我们搞的,不要我们出一分钱。”龙俊华的妻子秧鲜艳说。

六层楼房,龙俊华将一到五层整体租出去了,一楼门面开了个“保靖粉馆”,二至五层则开的是家庭宾馆。

2

龙俊华今年45岁,秧鲜艳42岁,正当盛年。

在今天这个时代,盛年也意味着,上有60岁以上的父母,下有尚不能自立的孩子,整个家庭的重担,都落在“盛年”们的肩上。

龙俊华的父亲是一名教师,居民户口,母亲是农民,兄弟三人都随母亲,是农村户口。这种结构的家庭,在很多年前被称为“半边户”。

如今,两个兄弟早就成家立业分出去了,父亲退休后,老两口跟着龙俊华住,加上在外地读大学“二十郎当岁”的儿子,是当代典型的“三代五口”家庭。

虽然父亲有退休金,母亲也有“失地农民退休金”,龙俊华在社区工作工资不高,秧鲜艳一直在做小生意,家庭的收入其实不高。好在,一至五层楼房一年的租金六万五,保障了这个家庭的基本开销。

“在全社区,我屋的情况算是中等的。”龙俊华说。

3

龙凤社区原为吉首市万溶江乡兴隆村二组,兴隆村共有五个组,只有二组被划入湘西经开区。经开区成立吉凤街道后,以兴隆二组为主体,加上湘西职院一片,组建为龙凤社区。

在吉凤街道所辖的社区中,龙凤社区在地理位置上,最靠近吉首市区,也是最早得到开发、最先涉及征拆的社区。

“我们社区所有的征拆都完成了,在整个经开区最早实现了征拆归零。”龙俊华说。

小冲安置区的住户,主要是涉及湘西职院文体中心项目的拆迁户。按照当时的补偿政策,龙俊华除居民户口的父亲外,一家4口人所得的补偿款约为40万元,修建这栋安置房花了46万元,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负担就建成了。

参考当前经开区的房价和地价,这栋整体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的楼房,价值超过200万元。

“想想也是啊,都这么值钱了!这辈子苦啊累啊也算值得了!”秧鲜艳说。

秧鲜艳的娘家,在吉首市原寨阳乡矮板村,319国道边上。

“我嫁到这里来的时候,这里连路都没有一条好的,还不如我们矮板。”

而龙俊华的说法是:“如果没有经开区的开发,没有经开区的发展,我们奋斗一辈子都不可能有今天整个样子。”

4

小冲安置区的安置户们,在留出自住面积之后,一般采取两种模式处理其余面积,一种是自己开店自主经营,一种是出租吃房租。

随着湘西经开区历年来对安置区环境的不断投入改善,小冲安置区越来越呈现出一个地道的“城市小区”的样貌。行走在小区中,只看到整洁靓丽、井然有序,绿化带花红草绿,文明标语标志随处可见,划线规范的车位上停满了私家车——你完全看不出这个小区,是一群“前农民”的家园。

“我们这里的房子,现在越来越好租,多的是家长托人来打听哪家有空房子。”秧鲜艳说。

龙俊华的房子是毛坯房租出去的,即便如此,年租金六万五在整个小区内都算非常便宜了。相同的条件下,有的人家已经租到了十万以上,火爆行市由此可见。

“这是经开区发展带来的红利。”龙俊华说:“如果经开区发展得不好,发展得慢了,哪怕你自己有钱起了房子,也只能拿来养灰,租送哪个去?哪个要你的?”

5

最让人有所感触的是,小冲安置区的拆迁户们,基本实现从“农村生活方式”向“城市生活方式”的转换,实现了从“农民”到“市民”身份的蝶变。

红白喜事定点、门前四包、车辆车位管理等进入村规民约,基层治理逐步脱离农村印记,城市社区的味道越来越浓。

考虑到大多数“新市民”的文化基础薄弱,龙凤社区专门划出了一间大教室,作为“社区学校”,安装了空调、投影仪、LED、多功能黑板等设施,用来给放学后的孩子写作业,并积极争取辖内湘西职院的支持,每天派5名大学生到教室来辅导。

而这些做作业的孩子,基本上就读于吉大师院附小、州民中、州幼儿园在湘西经开区的分校,妥妥的“名校学子”。

每年春节前,社区还会组织举办自己的“春晚”,邀请周边社区、周边单位的代表,以及村民们的亲戚朋友参加,欢乐祥和得令人感动。

“我们兴隆村五个组,你们二组原来条件算差的,变成了龙凤社区后,现在变的最好了,大家都很羡慕。”2019年龙凤社区春晚,一位原兴隆村村民这样对龙俊华说。

6

拆迁之后,最令人担心的是生计的变化。

根据龙凤社区的摸底信息,拆迁户“失地即事业”的情况基本没有发生,“前农民”们很快适应和融入了城市生产生活模式,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
如今,大多数社区居民,从事着与湘西经开区有关的营生。有的人在经开区内企业上班,有的人在经开区接活干,有的人在自己家门口做生意,约有80%的生计,与湘西经开区相关。

而且,这种相关,是在每一户都守着一栋价值数百万元的楼房的情况下,从容地相关。

后顾无忧,是大多数拆迁户门心态上的“最大公约数”。

安居乐业,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和谐?

“要让拆迁户感受到真真正正的实惠,享受到时代发展、经开区发展的红利!”湘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陈晓龙在多个场合这样说。

7

盛暑炎日之下,湘西经开区“征地拆迁百日攻坚”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。

又一批“新市民”将开启“小冲式”蝶变,像龙俊华们一样。


来源:团结报

作者:●文/图 吴 刚 田 静 梁 兵

编辑:胡大湘

本文链接:https://xxjkq.rednet.cn/content/2019/08/14/5811201.html

相关链接

    频道精选

  • 今日头条
  • 园区动态
  • 部门动态
  • 吉凤街道
  • 热点聚集
  • 明星企业
  • 视频中心
  • 学习园地
  • 公示公告
  • 图说园区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湘西高新区首页